国奖+4!我校在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佳绩

发布者:曹冰发布时间:2025-11-03浏览次数:11

1031日至113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我校再创佳绩,共斩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作为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赛事之一,“挑战杯”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其中,本届赛事的“人工智能+”赛道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的竞技平台,汇聚了全国高校的顶尖创新团队,上演了一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比拼。据悉,本届“人工智能+”参加作品达1.8万件,共有643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



国赛二等奖

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

作品名称:火眼金睛——融合多模态感知与智能调度的四足消防救援系统

赛道:“人工智能+”应用赛

参赛学生:郭芯毓、潘辰瑶、何乔、解钿钿、陈一、刘蔡珂、夏心

指导教师:杜晨杰、沈威、陈雪珂

作品介绍:当前消防救援中,现有系统难以从多源火场传感器数据中挖掘潜在规律,导致被障碍物遮挡的隐蔽火源常常无法被及时发现。火眼金睛采用感知、决策、执行的全链路设计,创新性提出三大技术:双向Mamba的多模态融合框架、双层强化学习的多机任务分配智能体、采样与仿真推演的高效分层导航策略。将系统搭载在四足消防机器人后,可以精准判断火情火势,高效进行多机任务分配、稳定实现高速动态环境落脚点判定和路径规划。



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作品名称:智润空间——基于自治智能体的虚实融合生态种养系统

赛道:“人工智能+”应用赛

参赛学生:杨程超、沈熙蕾、蔡奕翔、吴翱丞、苏曼宁、张子鑫、詹佳、李新晨、张冉、李源

指导教师:肖质红、许霓、李桂露

作品介绍:智润空间生态种养系统,聚焦智慧农业与生态可持续,针对水缺、土退痛点,融合AI、物联网与虚实交互技术。以多Agent架构为核心,用YOLOv5-tinyXGBoost模型,集成雨水处理与鱼菜共生,实现“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借Unity平台实时映射,支持远程、语音控制,适配阳台、农庄、农业教学等场景。本项目既能推动农业高效低碳生产,又可作为生态教育示范载体,兼具实用价值与科普意义。



国赛三等奖

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

作品名称:微光睿检--基于高精尖视觉的工业云边端智能管理系统

赛道:“人工智能+”应用赛道

参赛学生:陈佳威、郭芯毓、曹淇睿、张弛、王诗祺、叶加辉、杨文超、何乔、刘蔡珂、陈一

指导教师:杜晨杰、邱虹、张延红

作品介绍:该项目聚焦工业检测痛点,研发“基于高精尖视觉的工业云边端智能管理系统”,设计多模块融合检测模型与高效智能的AI智能体,并架构云边端协同服务,突破传统算法精度、实时性与资源消耗的瓶颈,降低操作门槛。系统适用于多种复杂工业场景,未来将拓展数字孪生技术,推动工业质检向全生命周期预演升级。


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作品名称: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对虾养殖监控系统

赛道:“人工智能+”应用赛

参赛学生:郑亦涵、栾皓博、皮欣然、江欣薇、王子怡、赵杰、沈熙蕾、杨文铃、陈嘉宝

指导老师:田圣政、张少中、金津

作品介绍:项目针对传统对虾养殖人工经验依赖、监测低效难题,融合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与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水下摄像头与水质传感器构建多维度数据采集体系,依托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图像研判状态、数据解析环境”的协同监测,推动养殖管理精准化、智能化升级。


自本届“挑战杯”“人工智能+”赛道启动以来,学校高度重视赛事组织与筹备工作,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牵头统筹,各学院积极响应,广泛发动师生参与,并精准遴选优质项目组建重点培育团队。各参赛团队立足学科特色与自身兴趣,充分运用大模型技术,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模式完成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设计、开发与线上运行,全程沉浸式体验了从创意构思到作品落地的全流程。备赛期间,学校更是多措并举为参赛团队保驾护航,多次组织专题辅导、模拟答辩与作品打磨会,并邀请行业专家与校内导师开展一对一现场指导,助力团队不断优化作品、提升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全国赛之前,我校参赛团队已在浙江省第十九届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5815的优异成绩,其中“人工智能+”赛道收获1361名教师获评省级优秀组织工作者,学校更是荣获“最佳进步奖”,为此次全国赛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全国赛佳绩的取得,是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充分展现了学校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以此次赛事为契机,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挑战杯”等高水平赛事为重要牵引,引导万里青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热点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持续深化精益创业教育,不断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创氛围,助力广大青年学子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