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我校大三学子出版专著 回溯浙东抗英史迹

发布者:俞凯发布时间:2021-05-24浏览次数:14

乌云密布的阴沉天空,群山环绕的舟山港区,剑拔弩张的英军舰队,厮杀仿佛一触即发……映入眼帘的是《中英第一次血战——鸦片战争1840年浙东抗英全景记录》一书的封面,该书由浙江海洋大学鸦片战争研究中心研究员夏重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学生邱妤玥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全书共27万字,挖掘了大量英军原始文献,首次清晰地考证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舟山抗英斗争的经过,为国内鸦片战争及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邱妤玥表示,写作本书的契机来自于一个偶然,“因为我家住舟山,父亲、外公、姨父都是文史爱好者,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他们谈论鸦片战争,他们从有限的资料中推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很可能是在浙江,而不是广东。”后来,邱妤玥偶然从一位留学英国的好友那里得到了一份来自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的珍贵资料,经翻译,资料中清晰呈现了18世纪舟山的各个英译地名,为她拉开了创作之门。

说起写作本书的过程,邱妤玥坦承非常艰难,“高考结束后,我就没日没夜地投入了资料的翻译和整理当中,时间非常紧张,我常常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个暑假,我翻译完了一整套的从中国把茶叶交易至英国的资料,还有1854年出版的有关英国医疗船浙江纪实的英文书300多页、女战俘诺布尔的书信等等。”这是一个繁冗、枯燥、漫长的工程,“刚开始时,不知道多少次我都想放弃,因为我的翻译水平达不到要求,不少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要考虑保密,不能到处去请教别人,只能由我自己孤军奋战,所以非常痛苦。”但她没有轻言放弃,积极向舟山本地资深的文史专家讨教问询,解决了包括古地名认定难题、清朝文献对照问题以及本书的文学性描述问题等。

随后,邱妤玥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浙江海洋大学鸦片战争研究中心、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上海档案馆等机构,着手写作《中英第一次血战》部分章节的初稿,日积月累,几经修改,终于成书。“我反正放假回家,就一直呆在自己房间里翻译、写作。这几年,我很少到外面去玩,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我的那个房间。”

邱妤玥回顾自己的写书经历时,觉得父母一如既往的支持给了她无穷的动力,她深情地说:“是父母在背后托着我,一步一步朝前挪,其中的艰辛和煎熬,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苍白的。父母的支持和付出,这辈子都会成为我的精神动力。”。

2019年该书获浙江省文化艺术基金项目立项,2020年又获舟山社会科学著作资助项目立项。书中的部分内容,以阶段性成果方式,于2019年、2020年分别在文化与传播学院王巧玲、梅庆生老师指导下,获得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立项。

该书也受到《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清史博士唐博的高度评价,“鸦片战争有两个主战场:珠三角和长三角,而浙东前线的舟山群岛和宁波,则成了战事最集中的区域。英军不但两次登陆舟山群岛,中国军民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激烈抵抗。只不过,教科书对浙东抗英的叙述不多,今人对这段历史也知之甚少。《中英第一次血战:鸦片战争1840年浙东抗英全景记录》为填补这段空白做了有益的努力”。

梅庆生认为,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一个在校的大三学生,邱妤玥写作并出版本书,是我校青年大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的生动实践,也是学校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长期开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思政教育的丰硕成果。